“五一”即到杭州沿街小吃火力全开列队乘客:美食荒原?真不是!

  行业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5-01 05:07

  五一假期临近,说到出游热门地,杭州必然榜上有名。这几天,杭城大街小巷已能感觉到旅游跟着天气一样热了起来。

  4月28日,潮新闻记者走访了湖滨、鼓楼附近几家美食小馆,商家已经开始为“五一”做准备了。

“五一”即到杭州沿街小吃火力全开列队乘客:美食荒原?真不是!

  面粉要发酵、豆浆要现磨……人们尚在睡梦时,早餐店就已忙得热火朝天,迎接5点的第一批客人。

  “放假的时候,我们就跟打仗一样,准备工作要做足!”游埠豆浆老板叶军正坐在店门口盘算着,“人多点,东西多点,再起早点。看到有人排队,就做快一点。”

  平时,店里员工三点半起来,五一假期更早,凌晨3点就要开工了。为了接待游客,原本下午2点打烊的时间也会延长一两个小时,算下来也得忙大概12个小时。

  “店里也就大概10个人小吃,五一的时候,我丈母娘、老邻居也会过来帮忙。”他笑着说,“我们尽量满足游客的需求,不过再延长,干活的人就吃不消了。”

  叶军是金华兰溪人,在杭州生活了34年,“兰溪的豆浆只加一点葱花,到杭州之后,很多老人家提建议,我们就加了榨菜、油条碎和虾米。”如今,油条、烧饼、咸豆浆,杭城早餐“老三样”,是店里的招牌。

  “往年五一假期,排队的人能排出20米。”最忙的时候,一张桌子坐了4个人,还有4个站着等位的顾客;这桌刚吃完,顾客自己等不牢,上手开始收碗筷。

  叶军估摸着,今年五一假期的单日销量可能会多三分之一,“咸豆浆卖得最好,平时一天卖千碗左右,假期可能一天1500碗。”

  说到咸豆浆,店里特地贴了一张纸条:“咸豆浆请勿搅拌”。他解释,来打卡的很多游客不懂吃法,拿起调羹就开始搅拌,“应该要挨碗边喝,喝到最后,剩下的就和豆腐脑一样,口感有很多层次。”

  中山南路卖葱包烩的吴阿姨和潘大伯两口子,6点半开始忙了:用面粉做好面皮,包好葱包烩,里头加了素烧鹅,“这样吃起来就能有豆香味,还多点水分。”等有人点单,用铁板一煎,一压,香味就出来了。“这个要现压,压得越实越好吃。”

  别看地方不大,去年杭州亚运会期间,郑钦文就曾来这里吃过葱包烩,小店还支持境外钱包付款,接待了许多境外游客。

  眼瞅着假期在即,吴阿姨又开心又有些担忧,“放假就会比平时多好多人,几乎都没有功夫这样和你聊天。”

  为了让接下来的假期能稍微轻松些,这段时间,他们开始提前准备葱包烩的面皮,“别的也不好提前准备,不新鲜。”

  今年春节,有游客排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吃上,吴阿姨累得只想休息两小时,刚坐下,队伍又排上了,“不过这种还是偶尔的情况,游客好不容易来杭州一趟,累也就累点。”

  店长洪小飞发现,卖得最好的还是片儿川、肉丝拌川,“这两样平时一天卖300碗,节假日可能超过800碗。”

  假期前的空闲里,洪小飞还在不断调整值班表,谁负责哪块,都明确到人,其中还有人负责应急处理,随时应对顾客烫伤、东西丢失、等位情绪等情况。“人一多就怕乱,准备工作尽量做细,这样可以有条不紊一点。”

  节假日里,从早到晚都忙碌,“最高峰的时候,是12点到下午2点,要等桌。”师傅一分半钟可以烧好一碗面,高峰期里,两位主厨一个小时就能做近100碗。

  靠近景区,接待的游客也就更多,口味也各异。洪小飞介绍,杭帮面比较有嚼劲,本地人喜欢这种偏生的口感,但是外地游客不一定喜欢。点单时,就得问游客对生熟度的偏好、烧制时是否有加辣、少油、少盐等需求,“还是希望游客能吃到心目中想要的那碗面。”

  龙翔桥附近一家知味观的橱柜前,看着琳琅满目的糕点,一位顾客“选择困难征”发作,来回犹豫,最后决定:“我全都要!”装了满满三大盒。

  知味观也已为五一“备战”。工作人员介绍,面对即将翻两三倍的客流量,他们已经向糕点师傅们提前报货,以充足的货源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。“五一客流量在所有节假日里算是‘顶流’了。”

  “我要三只!”“老板我买四只!”围在吴山烤禽门口的人群突然开始“叫板”。记者过去一看,一锅黄灿灿的烤鸡刚被端在台前,团团热气渐渐散开。

  原本蹲守的队伍动了起来,报数,扫码,装袋,拎走,互不相识的人们买出了相同的鼓点。

  “今天人还算少的。”一位顾客说着话,视线还黏在烤鸡上,“接下来五一节,人多得要排到街转角那边去了。”

  杭州本地的余女士对这家烤鸡情有独钟,香香咸咸的,很入味。“杭州才不是‘美食荒漠’呢,清淡的菜系很合我胃口,我还特别喜欢杭州的蒸菜。”

  沈阳来的刘同学和朋友刚下火车,拖着行李箱就奔赴美食之约了。“喝了游埠豆浆,味道很好。葱包烩也酥酥脆脆的。”

  来之前,他看到网上关于杭州是“美食荒漠”的评价,“到了一吃发现,也蛮好吃的嘛!所以还是不要都信网上的,各人有各人的口味。”

  接下来的行程,他还想尝试杭州小笼包,“全国到处都有,就是没在杭州吃过正宗的。”他的朋友则想试试龙井虾仁,“听着名字好听,就想试试看。”

  北方人陈先生曾在杭州工作过10年又离开,这几天回杭出差,就惦记着葱包烩这口味道,“好吃!”还有楼外楼的叫花鸡,也是他准备再回味的美食。

  “不过,还是想在杭州吃到一些新的东西。”他觉得,一座城市的美食文化,既要保留传统,也要创新,结合传统的烹饪技术和当下人的口味,打造新的“爆款”。

  一位湖北的姑娘则觉得,杭州本地菜不太适合她的口味,好在还有很多别的菜系。随着越来越多口味来到杭州,城市美食的多元化,也能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。她感慨道:“我是来旅游的,只要心情好,吃什么都香!”